13日,惠州市三力實業有限公司啟動與酷特智能合作的個性化定制項目,以提高信息化水平,打造智能化工廠。
用少量資金撬動更大效益
走進三力公司的生產車間,一排排機器非常醒目,工人們在做相應的調試。不久以后,這里將進行一系列信息化的改造,通過大數據使這種傳統的制造業生產方式更加智能化。
三力集團執行董事孫秀強介紹,該公司成立于2004年,主要涉及通訊、金融電子和新能源領域。在新的經濟形勢下,市場競爭日益激烈,這就更加需要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。此次合作方酷特智能之前是做服裝行業的,后來摸索出一條從顧客到工廠的商業生態,打造智能化工廠,可以去除中間商。
他坦言,服務和制造業畢竟是兩個行業,區別還是很大,一開始自己也懷疑能否和酷特合作。深入了解之后得知,酷特提供的解決方案大部分可以用到三力的信息化改造上,也就是用數據來驅動管理。這樣一來,估計設計和管理人員可能可以減少50%。通過數據驅動,生產線的工序可能減不了,但管理
者可以減少很多。
孫秀強介紹,三力的主打產品是基站天線以及ATM柜員機。都是多品種、少批量的生產方式,希望未來可以做定制化的產品。除了和華為這樣的企業合作,還可以在家具行業做個性化的定制。而這樣的生產對過程的管理非常講究,如果今后用了酷特智能的數據管理方式,可以提高產品質量、降低成本。
他透露,公司去年的產值為3億元,今年計劃達到4億元。現在公司總人數約為800人,如果產值不變的情況下,希望使用新方式后可以節省200人力成本,或者說,用同樣多的人產生更高的產值,整體效率要提高30%。以每名工人每月4000多元的人工成本來算,200人一年成本約為1000萬元,而公司的
前期投入可能只需要幾十萬元。
數據驅動打造智能工廠
“你這身西服是定制的嗎?從下單到做好要多久?”一坐下來,惠南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汪習清問他旁邊的酷特智能總經理逄建潤。逄建潤說是公司定制生產的,大約需要7天。
一個做服裝出身的企業,到現在為止已經給許多企業改造了智能工廠,跨度之大可想而知。紅領集團有關負責人王丹琦介紹,該公司創建于1995年,經過多年的摸索,推出了個性化的定制平臺,并實現了服裝全定制、全生命周期、全產業鏈個性化定制的解決方案,7個工作日即可交付成品。在此基礎
上,紅領集團打造了一個新公司,即酷特智能,它可以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一系列解決方案。其特點是,在企業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升級,而不需要更換機器設備,不用新建廠房,也不要更換高素質的員工,比較適合中小企業改造。
目前,酷特智能和三力合作的是一個SDE改造項目。將由酷特智能的專家團隊到三力公司進行現場診斷,設計改造藍圖,包括信息化系統集成設計、網絡環境搭建設計、智能運作原理設計、車間布局等。簡而言之,它是以數據驅動來打造智能工廠,將企業升級為以客戶需求驅動的互聯網企業。
酷特智能副總經理李金柱認為,現在很多企業做得更多的是生產設備自動化,而忽視了信息化。其實應通過大數據把人的思維植入機器和設備中去,使兩者高度融合,實現最優化的生產決策,這樣才有可能實現智能制造。
轉自南方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