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力的生產車間將迎來信息化改造。本組圖片 《東江時報》記者黃岸媚 攝
給機器植入“芯片”,使它更加智能化。
東江時報訊 記者黃岸媚通訊員林婧 “不跟上4.0節奏,企業可能就沒辦法往下走了。”近日,惠州市三力實業有限公司啟動與酷特智能合作的個性化定制項目,以提高信息化水平,打造智能化工廠。三力集團執行董事孫秀強透露,公司去年的產值為3億元,今年計劃達到4億元,希望信息化改造后,在產值不變甚至增加的情況下,節省200人力成本。
智能數據管理可省200個人的人力成本
在三力實業的生產車間里,大型機器在工人們的操作下,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,一切看起來和普通工廠一樣。但不一樣的是,按照公司的計劃,年內將進行一系列的改革,通過信息化給這些龐大的機器植入“芯片”,使它更加智能化。
孫秀強介紹,該公司成立于2004年,主要涉及通訊、金融電子和新能源領域,主打產品是基站天線以及ATM柜員機。除了和華為這樣的企業合作,還可以在家具行業做個性化的定制。“這樣的生產對過程的管理非常講究,如果今后用了酷特智能的數據管理方式,可以提高產品質量、降低成本。”孫秀強說。
他透露,按照公司的計劃,公司去年的產值為3億元,今年計劃達到4億元。現在公司總人數約為800人,產值不變的情況下,希望使用新方式后可以節省200人力成本,或者說,用同樣多的人產生更高的產值,整體效率要提高30%。以每名工人每月4000多元的人工成本來算,200人一年成本約為1000萬元,而公司的前期投入可能只需要幾十萬元。
不用“騰籠換鳥”實現效益大提升
記者留意到,此次合作方酷特智能之前是做服裝行業的,三力則是從事電子制造,讓人不禁疑惑,兩者為何能夠走到一起?
“兩個行業差別確實比較大,一開始自己也懷疑能否和酷特合作。”孫秀強坦言,在深入了解后,發現酷特提供的解決方案大部分可以用到三力的信息化改造上,即用數據來驅動管理。這樣一來,估計設計和管理人員可以減少50%。
“其實工業4.0,還應通過大數據把人的思維植入機器和設備中去,使兩者高度融合,實現最優化的生產決策,這樣才能實現智能制造,從這點上,各個行業都有很多相通的地方。”紅領集團有關負責人王丹琦介紹,該公司創建于1995年,經過多年的摸索,推出了個性化的定制平臺,并實現了7個工作日即可交付成品。在此基礎上,紅領集團打造了一個新公司,即酷特智能,它可以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一系列解決方案。其特點是,在企業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升級,而不需要更換機器設備,不用新建廠房,也不要更換高素質的員工,也就是不用“騰籠換鳥”也能實現效益大提升,比較適合中小企業改造。
目前,酷特智能和三力合作的是一個SDE改造項目。將由酷特智能的專家團隊到三力公司進行現場診斷,設計改造藍圖,包括信息化系統集成設計、網絡環境搭建設計、智能運作原理設計、車間布局等。簡而言之,它是以數據驅動來打造智能工廠。